義烏江流經佛堂,江面變得寬闊,江水平緩,三橋飛架而過,給義烏重鎮佛堂增添了幾許秀氣。自北而南三座橋分別叫伏虎橋、萬善橋、渡馨橋。
義烏江流經佛堂,江面變得寬闊,江水平緩,三橋飛架而過,給義烏重鎮佛堂增添了幾許秀氣。自北而南三座橋分別叫伏虎橋、萬善橋、渡馨橋。其中的萬善橋是地處三橋之中的一座步行老橋,它的前身是一座古老的浮橋,橋名就叫萬善橋。
古鎮佛堂的歷史始終和這條義烏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,鎮內的許多地名至今仍保留著當時的痕跡,如鹽埠頭、新碼頭、小江灘、浮橋頭等等。說起萬善橋,這里還有一段傳說。
很久以前,佛堂就是一座秀美的江南古鎮了,來自各地的商賈匠人、文人騷客都云集此地。義烏江從鎮旁流過,那時江上還沒有橋,一江春水把兩岸的人們隔斷 了,來往的行人孝靠一葉孤舟擺渡過江,很不方便。要在寬闊的江面上造一座石拱橋,就當時的技術、材料和實力方面都還是令人望而卻步的舉措。船是中國古代主 要的交通工具,于是,人們就想在這里搭一條浮橋,供人行走之便。
金華傅村有一個姓楊的員外,他看中了佛堂這塊風水寶地,打算在佛堂定 居下來開片山貨店,并親自將自己的芳齡女兒許配給佛堂好友的兒子為妻。雖說是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這對小青年倒也情投意合,他們準備擇期完婚?;槠谂R近, 楊員外那邊正忙于給女兒趕制嫁妝。他所擔心的是,從傅村到佛堂要過義烏江,龐大的送嫁妝隊伍如被江水所隔,豈不誤了大事。聽說佛堂的百姓正有錢出錢,有力 出力,著手鋪設浮橋,他喜出望外,當即許諾資助一條連接各條大船的大鐵索。員外親自督陣,從各地雇了十幾個有名的鐵匠,生爐揮錘,鍛打了幾個月。那鐵索打 好一環,就在盛滿桐油的缸里浸上三天三夜,而后一節一節地連成烏黑粗大的鐵索。這鐵索和船只兩端的大鐵環相連,把二十只大船連成一個整體。這鐵索雖經長年 風雨的侵蝕,依然烏黑油亮,永不生銹。員外用自己資助的鐵索,聯接了下一代人的幸福,也聯接了兩岸人民的友誼。
浮橋和古鎮的老街聯在一起,增添了小鎮的古樸,也增添了江面的恬靜。因為它是萬眾一心辦成的一件善事,故名叫“萬善橋”。隨著時代的進步,佛堂的浮橋被拆除了,替代它的卻是一座水泥便橋,但萬善橋的橋名卻仍保留了下來。
# 萬善橋
{最后編輯時間:2017-10-22}